这两天在看北京2的《岁月如歌》(大型音乐纪事专题片,19号到30号每晚19:30)。挺好的,推荐大家看看,主要是通过每个年代的代表性歌曲来讲述改革开放30年,人们生活、思想上的巨变。
从红色歌曲一统天下到邓丽君的天外来音,从兰灰黑在工作服到蛤蟆镜喇叭裤,从高呼生产革命到《庐山恋》里划时代的银幕一吻。每个时代,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,属于自己的思潮。现在2个G的MP3里可以存下好几百首歌,除了买春出的专辑基本就不再光顾音像店。在CD的那个年代买盗版10块钱单碟,15块钱双碟。回到磁带时代,只有十首歌,还把喜欢的磁带的封面都包上透明的封皮。
很多东西只能存在于回忆里,偶尔翻出来,我们会感叹时代的变化,其实回望,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。找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磁带、CD的封面,供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吧。引用香奈儿女士的话“流行稍纵即逝,风格永存”。也许现在我们再看这些会觉得很土,但是我们也是在土里翻腾过来的。
图片没什么时间顺序,以下载的文件名的排序上传的。就让时空错乱,回忆交迭吧。
97年全国人民“心太软”。 当年的小魔女现在玩起了摇滚,也许生就叛逆却要无可选择的配合古灵精怪的市场定位。
以前对张蔷的印象只是觉得,台风挺雷的,除了《爱你在心口难开》其它都没什么印象。没想到在内地没有原创音乐,大量翻唱港台欧美的时候,张蔷和张行,是相当火爆的两位歌手。用词作家甲丁的话说,现在全亚洲也没有哪个歌手能赶得上他俩当时的发行量。
罗大佑、李宗盛、姜育恒、罗安格,这4个如今的老男人,在那个年代风靡一时。对年过半百依旧为音乐事业做着贡献的人们致敬。昨天节目的主题是“爱情”,李宗师聊起疗伤情歌时说,失恋的总比热恋的人多吧。于丹说,年轻就是应该去恋爱的。关于这个主题,恋曲1980、恋曲1990……恋曲多少个零也说不清吧。
“天王”这个词第一次不是用来形容庙里面的泥塑,而是真人。“偶像”这个词,从港台传入内地。
实力的小小鸟,偶像的爱情鸟。
在闭塞的年代里,邓丽君的声音犹如天籁。听惯了雄纠纠气昂昂的人们才知道,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歌声。不是高亢,不是激劲,却甜到了人的心里。(对父母的那个年代的人来说,邓丽君对他们的特殊意义更为深远)
“他说风雨中这点疼算什么,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”。励志歌曲头一号吧?雨声中的大海,又带走了多少人的牵挂。
磁带时代,西北风黄土高坡盛行的年代。
90年代的金童玉女。
小虎队,应该是80后的第一批偶像吧。青春、健康、阳光,对于一个偶像团体来说,足亦。挺希望他们三个有机会可以开场演唱会,观众席上,那些听着他们歌声长大的歌迷也许也已为人父母,但还是会边唱边做着手语“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,串一株幸运草,串一颗同心圆。”我的第一个偶像,奇隆啊~~前阵《快乐大本营》当嘉宾,依旧是身手矫健,帅气依旧啊~~
《宠爱》好像是买了随身听以后我的第一盘属于天王级人物的磁带。看《夜半歌声》《满汉全席》,觉得哥哥还真是帅~~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“花心”变成了现在的意思?
一直觉得韦唯长得和普通人不一样,就是眼睛那块的深邃,与面部骨骼的突出,如果用老人的话说,并非福相。而陈明又相反的脸大眼睛小。不过,现在看来,两个人都是有了成熟的美。
岳家的阿哲,情歌王子。抱着孩子在路灯下灵感闪现写出新鸳鸯蝴蝶梦的黄安。
那时的王菲是王靖文,那时的亚亚还追问着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。
嚷着“我是女生”的YUKI与中性美的代表性人物潘美辰。
“一双美丽的大眼辫子粗又长。”有多少人的审美观点就定格于此。又有多少人通过某个人的出现而重现了自我。我们为什么要成为别人想要的样子?如果自己都不快乐,改变也只是表象。“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,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甩有。”我们不应该用物质去衡量感情,那样不单纯。我们不应该放弃物质去衡量感情,那样不实际。以前以为有爱就有一切,现在知道光有爱还不够,然而爱是最坚实的基础。
以前我们唱“所以快乐著你的快乐,追逐著你的追逐”。那时的爱是相守的追随,是前生今生来生的约定。而现在“什么都依你却看轻我自己,虽然我爱你不许你带孩子气,寂寞的鸭子,也可以不要你。”爱时要坚定,不爱就放手也没什么了不起。爱你,不要迷失自己。
在那个合辑盛行的年代,买了一盘带子就听了10多首金典。而现在,听几张专辑也找不着一首能经得起推敲的歌曲。也许咨询的丰富让我们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各种门类的音乐,所以大众分流成了小众。也许现在的高速度,让做音乐的人静不下来做,听音乐的也静不下来听,出版市场一派繁荣,歌手有得卖,歌迷有得听,一切就是万事大吉。然而我们有时不禁会问朋友:有什么好歌推荐么?老歌也行。
评论